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

專傢城鄉分治亟待打破

  走進距離上海市中心不到30公裡的松江區九亭鎮金吳村,與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形成巨大反差,一個臟亂的內地農村集鎮景 象橫亙記者眼前。並不寬敞的主幹道兩邊擠滿瞭各種攤位,兩層樓高的老式青瓦房和新建的農民房混雜在一起,形成連片的"握手樓"和"親吻樓"。九亭鎮是上海流動人口較多的城鄉接合部,也是我國大量城鄉接合部的一個縮影。

  缺乏明確界線和定義的城鄉接合部,並不是政府統一組織建設的城市或農村,而是低收入傢庭、當地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為生存和發展自發形成的區域,是城市形態、社會和產業結構的一種重構。低廉的生活成本和緊鄰城市的便利位置,是這裡最大的優勢。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歷瞭農村向城鎮人口流動的最大浪潮。據聯合國統計數據,中國人口城鎮化率從1980年的19 .4%上升到2000年的35.9%,2011年已達到50 .6%,城鎮人口首次超過鄉村人口,這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長期存在的城鄉接合部,承載著分流城市垃圾,為城市個人信用貸款發展提供廉價土地、能源屏東瑪家農地貸款、農副產品、勞動力等諸多特殊職能。近年來,城鄉接合部呈現動態發展趨勢,被逐步納入城市建成區的同時,又不斷向外擴展,吸納新的農村地區,形成新的城鄉接合部。

  位於北京市南四環的豐臺區大紅門地區曾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而過去"不城不鄉"的荒涼早已被如今服裝集散地的繁忙景象所取代。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網絡,帶動城市"攤大餅"一樣向外擴展,新的城鄉接合部在五環、六環外不斷衍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城鄉接合部的管理體制還是城鄉分治:在嚴格限制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的條件下,以街道辦事處為代表的城市政權組織負費管理和服務於非農 業戶籍的居民,而以鄉鎮政府為代表的農村政權組織負責管理和服務於農業戶籍的村民。

  在城鄉各自封閉的管理系統中,街、鄉政府履行著對自管人口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城鄉分治的公共管理模式下,無論是由街道、還是鄉村組織來承擔城鄉接合部地區農民與居民、本城市戶籍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混居地區的社會管理責任和提供公共服務,都意味著需要支付額外的管理成本。

  而要實行農村管理體制向城市管理體制的並軌,又面臨著"二元社會結構"的其他限制,其中既包括公共物品供給制度的改革,也包括給失地農民以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等一系列改革。城鄉社會分治,不僅形成瞭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社會發展格局,同時形成瞭利益不等條件下的工農兩大社會集團,使城鄉接合部的各種問題更形嚴重。

  因此,有專傢指出,解決城鄉接合部"轉型期綜合征",主要是改革管理體制,實現由"戶籍屬地管理"向"居住地治理"的轉變。這是包括政府組織、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在內的一組社會管理組織的互動式改革,它以"戶籍屬地管理"向"居住地管理"模式轉換作為政治組織資源整合的突破口,通過建立"居住地治理"模式,將城鄉"二元"分冶的鄉街、村居等政治組織在基層社會這個平臺上整合起來。其核心思想是:打破戶籍屬地界限,將"人戶分離、農居混居"人口全部納入常住社區的日常管理和服務范疇。通過制度創新,變人口的控制性管理為合作式治理,在社區范圍內,建立一種全新的,沒有戶籍身份限制的,以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自治、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和服務的互動型人口治理模式。

新聞來源http://bj.house.sina.com.cn/news/2014-04-01/0924266970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dia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